我的店家被洗一星負評了,除了提告以外還能怎麼辦?

目錄

這幾天發生餐飲店家因為「貼公告禁止手機有裝抖音app的顧客入內用餐」,因此被洗一星負評,業者準備提告的事件,站在店家的角度,對於留負評的網友,到底能不能告?
如果能告,告下去的利弊好壞?
就算能告,到底該不該告下去?
依法律專業 加上 公關處理 的觀點,

先說結論:要看情況。

我們先看店家能不能告?

❌不能告的情況

如果負評的內容是描述消費過程的真實不良體驗
例如上菜慢、送錯餐、有蟑螂,
這些都是影響用餐體驗的客觀事實
或敘述網友基於真實消費經驗的個人主觀意見評論
例如難吃、裝潢醜、嫌貴、名不符實、服務差、太鹹太甜,
這些都是每個人感受不同,很難說誰對誰錯,

基本上告不成,
店家就別白費功夫提告了吧。
如果硬告,
不但告不成,無助於維護商譽,
甚至有自己涉嫌誣告罪的風險。

✅能告的情況

如果是捏造的虛構內容(沒去過卻憑空寫得洋洋灑灑),
或直接對老闆、店員人身攻擊(例如罵粗口),
或評論內容跟店家的服務根本無關(例如給一星並留言『單純路過』),
就有機會構成妨害名譽,
店家有權提起刑事跟民事告訴追究評論的網友,
也確實可能成立民刑法律責任。

適時提告,
的確可以遏止躲在網路胡亂霸凌攻擊的風氣,有助維護商譽。

如果經過專業評估能告,店家到底該不該告?


大多數人確實會被店家的google地圖星等評論影響消費意願,
且因為google地圖介面有便利的分數與星等呈現可供參考,
因此使用者不見得會認真看內文、或分辨是否是虛假評論。

所以對於明顯惡意的虛假負評,
店家澄清事實與排除造謠中傷有其必要,
似乎確實應該選擇提告主張權益,也能遏止網友跟風。

但麻煩的是,像是主觀負面意見評論,殺傷力還是有,
想告又未必告得贏,如果告輸,還可能再被鞭一波,
被笑是法院認證又沒風度愛告人的爛店家。

撇除少數純心找碴的奧客,
也可能誤傷部分對店家恨鐵不成鋼認真提出不同意見的好顧客,
這第二次的公關危機就是自找的。

除了提告、不提告以外,店家還可以做什麼

這時何妨跳脫法律上只有告或不告二分法的僵局,
站在品牌經營與公關的格局,除了告或不告,店家還可以:


1️⃣正面、虛心回應

請、謝謝、對不起掛在嘴邊沒有壞處。


2️⃣再一次機會

積極邀請評論者再來消費(甚至可考慮給予優惠甚至免費招待),讓店家有再次服務並洗刷負評的機會。


3️⃣趁勢行銷

既然名氣大增,不如趁機行銷一波,不失為化危機為轉機的一著。

如此不但顯露出氣度、高度,更有可能讓輿論見識到店家經營者面對危機的格局,提升品牌形象,吸引更多認同理念的顧客支持,
是不是比動輒提告(又告不贏)好多了呢?

至於到底哪些負評要告,哪些負評不要告,如果分不清楚怎麼辦?


還是讓專業的來,請詢問律師

如果是 諮詢兼顧法律專業與公關操作經驗的律師會更恰當,
以免提告了對於品牌形象卻適得其反喔。

題外話,這次的新聞事件,
看到有網友指責店家老闆不懂什麼是言論自由,這論點蠻有趣的,
因為身在民主國家的台灣,
顧客固然有留下負評的言論自由,跟抵制店家不去消費的自由。

店家老闆當然也有公開表達意識形態的言論自由,
與選擇接不接受某類型顧客的營業自由,
更有捍衛自己商譽與名譽而提告的權利。
妨害名譽的法律責任,正好體現出言論自由的界限,是不可過度侵害他人的權益。
所以,大家一方面要珍惜這些自由,另一方面也要冷靜自制、對言行負責,
以免惹禍上身,收到傳票再來後悔。

法律諮詢/危機處理/法律顧問/講座/企業教育訓練/品牌健檢,請用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與我們聯繫 。

法律規範有可能修改,個案情況也許不同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如需引用主張仍請親洽專業律師諮詢。

權觀法律提供您
完整的法律服務與諮詢

分享文章:

文章類別

文章標籤

相關文章

Related Articles

|文章類別

|文章標籤